“大师”,可能是下一个被现实玩坏的字眼


  ‘大师’可能是下一个被现代社会玩坏的字眼”沐白牌创始人卢智勇曾在一次闲聊中说道。这句颇有深意的话题,由此引发很多了思考。

  大师,就如教授、小姐的称谓一样,变了味。教授、小姐、大师等称呼本身对社会特定身份的尊重的称谓,然而似乎有些时候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很多玉雕人不愿意让人直呼“大师”,称呼为一声“老师”他们可能更舒坦一些。

  现实尽管如此,但于评奖、评职称很多人依旧很“热衷”,毕竟人性使然,虚荣心作怪。其次玉雕行业不少评奖体制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又无能为力,又不得不去做。

  有人抱怨,如今很多奖项、职称评定变了味,含金量在减退,似乎离一开始评奖、评奖的初衷越来越远。也有人对职称不屑一顾,“你见过齐白石、张大千、季羡林这些大师是哪个机构颁的,都是大家公认的,他们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



  “圈子里的人一直在自我陶醉和圈内自嗨,走不进大众的心中,评奖、大师评定似乎变成了一场游戏,可买家并不关心这些啊”,在某玉雕展会现场中,从事多年玉雕创作的李先生脱口而出。“所以我近几年都不参加了什么奖,没啥意思”在一旁的王先生也笑着说道。

  买家关不关心这些问题?近几年年来人们似乎变得很理性,对大师的崇拜似乎削减了很多。曾与几位做玉石收藏的朋友交流,在他们心目中,对大师的认定只是某几位,对于是否会去考虑收藏“大师”作品,他们的反应却是“大师的作品太贵,买不起。现在有很多新秀,虽然不怎么出名,但创意和工艺也不逊色,更多的还是作品说话吧”



  那么,对普通消费大众关于收藏,怎么去评定呢?对此雕叔曾与多位玉雕界客服交流,他们反馈的结果是,很少去问这是某某大师的作品,客服的提醒有时还会反遭白眼。作品一旦看中客户很少去问出自某大师,他们更关系的问题似乎围绕的三个问题:性价比、保真否、与自己搭配否。当然不少人也是冲着人来的,尽管如此,还是在挑作品。

  就参展的问题上,其原本目的一为切磋技艺并交流;二是弘扬和传承,得到推广;三是让更多人了解和熟知,从而扩大消费者购买力。一旦对于展会评奖“公平性”或者机制出现偏离,势必会影响整体,很多清白的作品也被无端拉下水,恶性循环。如今,全国各家评定都在搞竞争,不少问题也在开始暴露出来。



  很多展会,不重视媒体和宣传及品牌推广,让很多人大失所望。不禁要问:如何让亿万消费能力的人面对成千上万的商品都尚自顾不暇,从未听说又怎会让他高价购买?冲着很多“名头”购买,圈内人认为可能值得,但圈子外的人未必,势必也会让展会沦为自娱自乐的场所吧!

  有人说,如今在这个时期,真正的理性的时代已经开启,真正的市场竞争已经来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17-03-04 13:39:49
提交
点击复制微信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