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才:新西兰碧玉与中国玉雕信仰的共同之处



  今天做客玉雕界的玉雕名家是广东工艺美术大师张森才。

  张森才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技艺全面,无论是摆件或挂件、浮雕或圆雕、山子或人物、传统或现代,无不涉及。特别在抽象设计制作方面,手法多样,风格独特,已成为张森才大师的一张名片。

  这张“名片”令张森才的作品在《百花奖》、早期的《天工奖》评选和深圳文博会上每年都获得“最佳创意奖”、“金奖”,受到买家的追捧,给当今玉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风格。


张森才和田碧玉作品《蒸蒸日上》

  在创作的同时,张森才也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其本人已拥有一系列的外观设计专利。

  玉雕界了解到,张森才的抽象玉雕作品选材多以碧玉为主,比如俄罗斯碧玉、和田碧玉等。

  谈到碧玉的种类,不得不提的就是新西兰碧玉。从外形上来讲,张森才的抽象玉雕作品与新西兰碧玉在神韵上有共通之处。担任客座教授时,曾访问新西兰的张森才也曾在讲座中详细讲解了新西兰碧玉的文化寓意。


张森才和田碧玉作品《薪火永传》


  据张森才介绍,新西兰毛利玉器数量较多,但种类不多,与中国玉器相比,相对简单,主要有玉人项饰、玉吊坠、玉扁棍、玉锛等,从用途上可分为装饰玉、礼仪玉两大类。

  张森才认为,两国玉雕信仰的共同之处便是神圣而通灵。

  在中国,极大一部分玉雕题材服务于佛教、道教和佛学,大部分在市场上流通的工艺品都是为祈求平安吉祥的图案和符号出现:比如观音、神佛、十二生肖、莲花、鱼虫、瑞兽(图片展示)等。

  而在新西兰,毛利人是当地最早的居民,新西兰玉的毛利名字是普纳姆,也被称作绿石。毛利人视碧玉为圣石和守护神,同时将之视为一扇门、一座桥梁,人与自然、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桥梁。

张森才俄罗斯雪山碧玉《风生水起》系列作品

  毛利碧玉
  在毛利,人形项饰是最珍贵的碧玉饰品,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玉人项饰构图,多为男性独舞形象,双手叉腰,双脚并胧,左右摇摆,神情生动,可能源自毛利人跳舞时舞姿形象,后加以艺术提炼,简洁明快。新西兰人称之为Manaia,他是毛利人的神,鸟首,人身,鱼尾,分别代表着天空、陆地和海洋三者之间的和谐,有辟邪之用。

新西兰碧玉人形项饰

   过去,人形项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毛利男人、女人和出身高贵的孩子才能佩戴。女人们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佩戴人形项饰,将其当作保护胎儿的护身符。男人们打仗时佩戴人形项饰,能趋吉避凶。作为与祖先联系的物质象征,人形项饰对毛利人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戴上它们,每代毛利人都能从中获得祖先的生命力量。

新西兰碧玉

  对毛利人而言,最初用于战斗的碧玉武器还被奉为酋长地位的象征,并且作为缔结和平盟约时馈赠的礼物,比如玉扁棍;而由酋长掌管的仪式用锛也是声望和地位的象征,在演讲时,家族演讲者常用锛做手势,当部落酋长殡殓供人瞻仰时,锛也经常被置于其身体之上;而下端弯曲的耳饰,有时被毛利人用来摩擦婴儿的牙龈,以缓和婴儿长新牙齿时的疼痛感;鱼钩形吊坠则象征着渔业、大海和大海之神塔纳格罗。

新西兰碧玉玉扁棍

  据了解,新西兰碧玉仅产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韦斯特兰、南韦斯特兰、马卡罗拉、瓦卡蒂普、米尔福德峡湾和利文斯敦山七个地区,如今政府已将碧玉的归属权还给毛利部族。

  关于毛利碧玉的传说有许多,龙形水兽普提尼是毛利碧玉的守护神。在普提尼传说中,新西兰碧玉源于一个美丽女子被变成石头的传说。普提尼看见沐浴中美丽的娲泰琪,于是施用魔法,把她掳到南部。娲泰琪的丈夫塔玛胡阿发现妻子失踪后,开始长途追寻。在南岛西海岸阿拉胡拉河河滩上,塔玛胡阿发现了已被变成碧玉的娲泰琪。原来,普提尼感觉到塔玛胡阿在迫近,于是他把娲泰琪变成他的精华——碧玉。


2015-10-14 11:41:14
提交
玉雕名家:张森才
张森才,广东四会人,2009年5月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非遗四会玉雕传承人。1991年毕业于肇庆西江大学(今肇庆学院)政史系,主修哲学,从教一年后从事玉雕工作。于2003-2004年赴新西兰与西方多位艺术名家交流技艺,并将西方抽象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之中。张森才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技艺全面,无论摆件或挂件、浮雕或圆雕、山子或人物、传统或现代,无不涉及。特别在抽象设计制作方面,手法多样,形成自我的风格。
关注
张森才作品
更多张森才作品
点击复制微信 电话咨询